“西來意庭前柏樹籽” 是禪宗公案中的一則著名故事,主要涉及唐代高僧趙州從諗禪師(778-897)。這則公案不僅反映了禪宗的智慧,還揭示了禪宗對于直指人心、見性成佛的追求。
1. 公案背景
趙州從諗禪師是中國禪宗史上一位極具影響力的人物,他以機鋒銳利、言辭簡潔著稱。這則公案發生在趙州禪師與弟子之間的對話中,弟子問及“祖師西來意”,即達摩祖師從印度東渡中國傳法的真正意義。
2. 公案原文
弟子問:“如何是祖師西來意?”
趙州答:“庭前柏樹子。”
3. 公案解讀
3.1 直指心性
趙州禪師的回答“庭前柏樹子”看似無關緊要,實則蘊含深意。他通過這一回答,直接指向了弟子的當下心性。在禪宗看來,一切事物的本質都是空性的,而“庭前柏樹子”正是當下的一個具體表現。弟子如果能夠當下領會,便能體會到“祖師西來意”。
3.2 破除執著
趙州禪師的回答也旨在破除弟子對語言和概念的執著。弟子的問題“如何是祖師西來意”本身就是一個概念上的問題,而趙州禪師的回答則是將弟子的注意力引向具體的、當下的事物,從而打破對概念的執著,達到見性成佛的目的。
3.3 指示本心
“庭前柏樹子”也可以理解為指示弟子的本心。在禪宗看來,每個人的心性都是清凈無染的,只是被妄念所遮蔽。趙州禪師的回答,實際上是提醒弟子要回歸自己的本心,不要被外在的言語和概念所迷惑。
4. 歷史影響
這則公案在后世被廣泛傳頌和研究,成為禪宗公案中的經典之一。許多禪師和學者都對此進行了深入的探討和解釋,不同的理解和詮釋也反映了禪宗思想的豐富性和多樣性。
5. 現代意義
在現代社會,這則公案仍然具有重要的啟示意義。它提醒人們在面對復雜的問題時,不要陷入概念和語言的陷阱,而是要回到當下的真實體驗,從而獲得更深刻的智慧和洞察力。
6. 結論
“西來意庭前柏樹籽” 這則公案不僅展示了趙州禪師的智慧和機鋒,也深刻地反映了禪宗的核心思想——直指人心、見性成佛。通過這則公案,我們可以更好地理解禪宗的教義和修行方法,從而在日常生活中實踐和體悟禪的智慧。
品名:柏樹種子
高度:5~20m
特點:好種好養,生長快,抗性好。
種植量:4~5kg/畝
種植期:春秋/視地區
適播地:排水通暢,光照充足,不挑土壤。
供應規格:種子/小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