浙江種桑樹養蠶的歷史可追溯到約5000年前,是中國乃至世界絲綢文明的重要發源地之一。這一悠久歷史不僅體現在考古發現上,也反映在文獻記載和民間傳說中。
-
考古證據:在浙江省余姚市河姆渡遺址出土的大量蠶繭殘片和紡織工具,證明早在新石器時代晚期(約7000-5000年前),當地居民就已經開始從事養蠶活動。良渚文化遺址中發現的絲織品殘片進一步證實了這一時期絲綢生產的發達程度。
-
文獻記載:《史記·夏本紀》中提到,“禹治水,民始知養蠶”,盡管這里描述的是全國范圍內的現象,但浙江作為先秦時期的重要區域,其養蠶業的發展自然不會落后。東漢許慎所著《說文解字》對“蠶”字的解釋,也反映了當時人們對蠶桑業的重視。
-
地方志與民俗:明清兩代的地方志書記載了大量關于浙江各地種桑養蠶的情況,如《嘉靖紹興府志》、《萬歷杭州府志》等,均詳細描述了當地桑園分布、蠶種培育技術及絲綢貿易狀況。諸如“清明節放風箏”、“端午節掛艾草”等傳統習俗背后,往往蘊含著祈求蠶桑豐收的美好愿望。
-
近現代發展:進入20世紀后,隨著科學技術的進步和社會經濟條件的變化,浙江的桑蠶產業經歷了從家庭作坊式生產向規模化、專業化轉變的過程。特別是在改革開放以來,政府出臺了一系列扶持政策,推動了蠶桑業的現代化進程,使浙江成為全國重要的絲綢生產基地之一。
浙江種桑樹養蠶的歷史源遠流長,至少已有五千年之久,且一直保持著較高的發展水平和技術含量。
品名:桑樹種子
高度:5~15m
特點:生長快,適應性好。
種植量:3~4kg/畝
種植期:夏秋/視地區
適播地:排水通暢,光照充足,不挑土壤。
供應規格:全新種子/成品樹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