射干與紫菀的主要區(qū)別在于它們的植物形態(tài)、藥用部位、藥性及功效等方面。以下是具體的不同之處:植物形態(tài):射干(Belamcanda chinensis):多年生草本植物,高約30-80厘米,根狀莖橫走,葉基生,線形或條狀披針形,花黃色,呈漏斗狀,通常6朵聚生于頂端。紫菀(Aster tataricus
射干與紫菀的主要區(qū)別在于它們的植物形態(tài)、藥用部位、藥性及功效等方面。以下是具體的不同之處:
-
植物形態(tài):
- 射干(Belamcanda chinensis):多年生草本植物,高約30-80厘米,根狀莖橫走,葉基生,線形或條狀披針形,花黃色,呈漏斗狀,通常6朵聚生于頂端。
- 紫菀(Aster tataricus):多年生草本,株高可達2米左右,莖直立,多分枝,葉片長圓形至橢圓狀披針形,邊緣有鋸齒,頭狀花序多數(shù),排列成傘房狀,花色藍紫色。
-
藥用部位:
- 射干:主要使用其干燥的根莖作為藥材。
- 紫菀:則以干燥的根及根莖入藥。
-
藥性及功效:
- 射干:味苦、辛,性寒;歸肺經(jīng)。具有清熱解毒、利咽消腫的功效,常用于治療咽喉腫痛、痄腮、癰腫瘡毒等癥。
- 紫菀:味甘、微溫;歸肺經(jīng)。主要功能為潤肺下氣、止咳化痰,適用于咳嗽氣喘、胸悶不舒等癥狀。
-
應用范圍:
- 射干更多地被應用于中醫(yī)臨床中針對上呼吸道感染、扁桃體炎等疾病的治療。
- 紫菀則廣泛應用于慢性支氣管炎、哮喘等呼吸系統(tǒng)疾病。
-
產(chǎn)地分布:
- 射干在中國分布較廣,尤以江蘇、浙江、安徽等地較為常見。
- 紫菀在我國華北、東北、西北地區(qū)均有分布,其中以河北、山西等省最為著名。
雖然射干和紫菀都屬于中藥材,但兩者在植物學特征、藥用價值以及臨床應用方面存在明顯差異。在實際使用時應根據(jù)具體的病癥選擇合適的藥材。
品名:紫苑種子
特點:花量大,花期集中,生長快,抗性好。
種植量:1~1.5kg/畝
種植期:春夏/視地區(qū)而定
適播地:排水通暢,光照充足,不挑土壤。
自然高度:30~50cm
供應規(guī)格:種子/盆栽120#150#180#其他電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