商朝時期確實存在大麥的種植與使用。根據考古發(fā)現和文獻記載,大麥是中國古代農業(yè)中較早被馴化和廣泛種植的作物之一。早在新石器時代晚期,中國北方地區(qū)就已經開始種植大麥,而到了商朝(約公元前1600年-公元前1046年),大麥已經成為重要的糧食作物之一。
-
考古證據:在河南安陽殷墟等商代遺址中,出土了大量與農業(yè)有關的遺物,包括石鐮、陶罐等農具和儲糧器具。一些陶罐內發(fā)現了炭化的谷物顆粒,經鑒定確認為大麥。這表明大麥不僅在商朝時期被廣泛種植,而且在當時的社會經濟生活中占有重要地位。
-
文獻記載:雖然商朝本身的文字記錄相對較少,但后世如《詩經》、《周禮》等文獻中對商朝及之前時代的農業(yè)情況有所描述。這些文獻提到,在商周之際,人們已經掌握了較為先進的農業(yè)生產技術,能夠種植多種谷物,其中包括大麥。《周禮·地官司徒》記載:“以五種之法教稼穡”,其中“五種”即指黍、稷、菽、麥、稻,這里的“麥”主要指小麥和大麥。
-
文化影響:大麥作為商朝時期的主食之一,其種植與消費對當時的飲食習慣和社會結構產生了深遠的影響。在祭祀活動中,大麥常與其他谷物一起被用作祭品,反映了它在宗教儀式中的重要性。
通過考古發(fā)掘和歷史文獻的研究可以確定,商朝時期不僅擁有大麥種子,而且大麥作為一種重要的糧食作物,在當時的社會經濟和文化生活中扮演著不可或缺的角色。
品名:大麥種子
高度:70~100cm
特點:產量高,耐寒性強,適應性好。
種植量:6~8kg/畝
種植期:春秋/視地區(qū)
適播地:排水通暢,光照充足,不挑土壤。
供應規(guī)格:全新種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