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麥和小麥的栽培歷史可以追溯到約10,000年前的新石器時代早期,這一時期被稱為農業革命或新石器革命。它們是最早被人類馴化的作物之一,主要在中東地區的“肥沃月彎”(Fertile Crescent)開始種植,包括現在的以色列、黎巴嫩、約旦、敘
大麥和小麥的栽培歷史可以追溯到約10,000年前的新石器時代早期,這一時期被稱為農業革命或新石器革命。它們是最早被人類馴化的作物之一,主要在中東地區的“肥沃月彎”(Fertile Crescent)開始種植,包括現在的以色列、黎巴嫩、約旦、敘利亞、伊拉克以及土耳其東南部等地。
大麥
- 起源與早期馴化:大麥(Hordeum vulgare)是一種古老的谷物,其野生祖先可能起源于埃塞俄比亞和東地中海地區。大約在9000-10000年前,在近東地區的人們開始對其進行選擇性培育,逐漸形成了今天的栽培品種。
- 傳播與發展:隨著農業技術的發展和人口遷移,大麥迅速傳播到了歐洲、亞洲乃至非洲其他部分。古埃及人、希臘人、羅馬人都廣泛地種植并食用大麥。在中國,大麥的栽培至少可以追溯到公元前3000年左右的新石器時代晚期。
- 現代應用:至今,大麥仍然是全球重要的糧食作物之一,尤其在啤酒釀造、飼料生產等方面具有重要作用。
小麥
- 起源與早期馴化:小麥(Triticum spp.)的馴化同樣發生在中東的“肥沃月彎”,時間上與大麥相近。最原始的小麥類型可能是二倍體小麥(如一粒小麥Triticum monococcum),后來通過自然雜交演化出了四倍體小麥(如二粒小麥Triticum turgidum subsp. dicoccoides)和六倍體小麥(如普通小麥Triticum aestivum)。
- 傳播與發展:從最初的馴化地點出發,小麥很快成為了舊世界最重要的糧食作物之一。它沿著貿易路線向西傳入歐洲,向東則到達了中國等遠東國家。在中國,小麥的種植始于新石器時代晚期,大約公元前2500年至前2000年間。
- 現代應用:今天,小麥是世界上消費量的谷物之一,不僅作為主食存在于人們的日常飲食中,還是制作面包、面條等多種食品的基礎原料。
結論
大麥和小麥都是人類歷史上極為重要的作物,它們的馴化和發展對文明的進步產生了深遠的影響。從最初的野生植物到如今遍布全球的栽培品種,這兩大谷物見證了人類社會從狩獵采集向農耕定居轉變的過程,同時也促進了人口增長和社會結構的變化。
品名:大麥種子
高度:70~100cm
特點:產量高,耐寒性強,適應性好。
種植量:6~8kg/畝
種植期:春秋/視地區
適播地:排水通暢,光照充足,不挑土壤。
供應規格:全新種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