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麥在中國的栽培歷史可以追溯到新石器時代晚期,大約在7000年前左右。這一時期,大麥作為重要的糧食作物之一,在黃河流域和長江流域的部分地區開始被廣泛種植。
-
考古學證據:在中國多個新石器時代的遺址中發現了大麥遺存,如河南省舞陽縣賈湖遺址(距今約9000-7800年)、陜西省西安市半坡遺址(距今約6000-5500年)等。這些遺址中的大麥遺存為研究大麥在中國的早期栽培提供了直接證據。
-
文獻記載:雖然古代文獻對大麥的具體栽培時間沒有明確記載,但《詩經》等先秦文獻中多次提到“麥”字,一般認為包括了大麥和小麥。《詩經·周頌·良耜》中有“播厥百谷,實函斯活”的描述,反映了當時人們已經開始大規模種植各種谷物,其中包括大麥。
-
農業技術的發展:隨著農業技術的進步,大麥的種植范圍逐漸擴大。到了漢代,大麥已經成為北方地區主要的糧食作物之一。《漢書·食貨志》中記載:“北方多大麥,南方多稻。”這表明大麥在北方地區的種植已經相當普遍。
-
品種改良與傳播:自漢代以后,大麥的品種不斷得到改良,適應性更強,產量更高。隨著人口遷移和文化交流,大麥的種植技術也逐漸向南方地區傳播。到了唐宋時期,大麥不僅在北方廣泛種植,也在江南地區得到了一定的發展。
-
現代研究:近年來,通過對古代遺址出土的大麥遺存進行DNA分析,科學家們進一步確認了大麥在中國的早期栽培歷史。這些研究表明,大麥在中國的栽培不僅歷史悠久,而且具有豐富的遺傳多樣性。
大麥在中國的栽培歷史可以追溯到新石器時代晚期,距今約7000年前。從那時起,大麥逐漸成為我國重要的糧食作物之一,并在不同歷史時期得到了廣泛種植和發展。
品名:大麥種子
高度:70~100cm
特點:產量高,耐寒性強,適應性好。
種植量:6~8kg/畝
種植期:春秋/視地區
適播地:排水通暢,光照充足,不挑土壤。
供應規格:全新種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