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麥青稞(學名:Hordeum vulgare L. var. nudum Hook. f.) 是禾本科大麥屬的一種植物,是大麥的一個變種。它主要分布在青藏高原及其周邊地區,是中國特有的作物之一。
基本特征
-
形態特征:大麥青稞為一年生或越年生草本植物,株高一般在60-120厘米之間。莖稈直立,分蘗能力強。葉片長線形,葉鞘通常無毛或有短柔毛。穗狀花序,小穗排列緊密,每節著生3個小穗,中間的小穗兩性,兩側的為雄性或中性。
-
籽粒特征:籽粒呈橢圓形或長圓形,稃殼與籽粒分離,成熟時稃殼容易脫落,因此稱為裸大麥或青稞。籽粒顏色多樣,有白色、黃色、黑色等。
生態習性
-
生長環境:大麥青稞適應性強,耐寒、耐旱、耐瘠薄,適合在海拔較高的地區種植,如青藏高原。最適宜的生長溫度為15-25℃,對土壤要求不嚴,但以疏松、肥沃、排水良好的土壤為佳。
-
生育周期:從播種到收獲一般需要100-150天,具體時間因品種和氣候條件而異。春播和秋播均可,但以春播為主。
用途
-
食用:大麥青稞營養豐富,含有豐富的蛋白質、膳食纖維、維生素和礦物質。可以磨粉制作面食,也可以煮粥、釀酒等。在西藏等地,青稞是當地居民的主要糧食之一。
-
藥用:青稞具有一定的藥用價值,傳統上用于健脾養胃、降血脂、降血糖等?,F代研究發現,青稞中的β-葡聚糖對改善腸道健康、降低膽固醇有積極作用。
-
飼料:青稞秸稈是優質的飼料,可用于牛羊等家畜的飼養。
栽培技術
-
選地整地:選擇土層深厚、排水良好的地塊,深耕細耙,施足基肥。
-
播種:根據當地的氣候條件選擇合適的播種期,一般在春季或秋季。播種量根據土壤肥力和品種特性而定,一般為15-20公斤/畝。
-
田間管理:及時除草、追肥、灌溉,防治病蟲害。青稞的主要病害有銹病、白粉病,主要蟲害有蚜蟲、麥蜘蛛等。
-
收獲:當青稞籽粒變硬、顏色變深時即可收獲。收獲后要及時晾曬,防止霉變。
文化意義
-
宗教文化:在藏傳佛教中,青稞被視為吉祥之物,常用于供奉和祭祀活動。
-
民俗文化:青稞在藏族等民族的飲食文化中占有重要地位,許多傳統節日和慶典活動中都有青稞制品的身影。
研究進展
近年來,隨著對青稞營養價值和功能成分的研究不斷深入,青稞的開發利用也越來越廣泛。科學家們通過基因測序、分子育種等手段,培育出了一系列高產、抗逆性強的新品種,為青稞產業的發展提供了有力支持。
大麥青稞是一種重要的農作物,不僅具有豐富的營養價值,還具有重要的經濟和文化價值。
品名:大麥種子
高度:70~100cm
特點:產量高,耐寒性強,適應性好。
種植量:6~8kg/畝
種植期:春秋/視地區
適播地:排水通暢,光照充足,不挑土壤。
供應規格:全新種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