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世紀時期,大麥的產量通常比小麥高出約30%至50%。這一差異主要由以下幾個因素決定:
-
生長周期與環境適應性:大麥具有較短的生長期,通常為90天左右,而小麥則需要120天左右。大麥對土壤的要求較低,能夠適應更為貧瘠的土地和較差的氣候條件,如干旱、寒冷等。在中世紀農業技術相對落后的情況下,農民更傾向于種植大麥以確保較高的產量。
-
病蟲害抗性:大麥相對于小麥而言,對一些常見病蟲害的抵抗能力更強。大麥對黑穗病、白粉病等真菌性疾病的抵抗力較強,這減少了因病害導致的減產風險。
-
耕作技術限制:中世紀的耕作技術較為原始,缺乏有效的灌溉系統和肥料使用方法。在這種條件下,那些對水肥需求不高、耐逆性強的作物(如大麥)更容易獲得穩定甚至更高的收成。
-
經濟價值與市場需求:雖然從營養價值上看,小麥優于大麥,但考慮到當時的社會經濟狀況,人們更加注重糧食的安全性和可獲取性。大麥不僅產量高,而且價格相對便宜,適合普通家庭消費。大麥還是釀造啤酒的重要原料之一,在某些地區有著廣泛的市場需求。
由于大麥在生長習性、抗逆性和經濟實用性等方面的優勢,其在中世紀時期的平均產量確實顯著高于小麥。具體到不同地區、不同年份,這種產量差距可能會有所波動,受到自然條件和社會經濟因素的影響。
品名:大麥種子
高度:70~100cm
特點:產量高,耐寒性強,適應性好。
種植量:6~8kg/畝
種植期:春秋/視地區
適播地:排水通暢,光照充足,不挑土壤。
供應規格:全新種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