白蠟(Fraxinus)是一種屬于木犀科的植物,廣泛分布在北半球的溫帶和亞熱帶地區。
-
植物學特征: 白蠟樹通常為落葉喬木,高度可達20-30米,樹皮灰白色或淺灰色,光滑或有細裂紋。葉子對生,羽狀復葉,小葉5-9片,邊緣有鋸齒。花小,黃綠色,雌雄異株,春季開花。果實為翅果,成熟時呈黃色或棕色。
-
生態價值: 白蠟樹具有較強的適應性和抗逆性,能耐干旱、耐瘠薄,是城市綠化、防風固沙、水土保持的理想樹種。其根系發達,有助于改良土壤結構,增加土壤有機質含量,促進其他植物生長。
-
經濟價值:
- 木材:白蠟木材堅硬、紋理直、結構均勻,易于加工,不易變形開裂,是優質的家具、地板、雕刻材料。
- 藥用:白蠟樹皮和果實含有多種生物活性物質,如黃酮類化合物、皂苷等,具有清熱解毒、消腫止痛的功效,在傳統醫學中用于治療風濕痛、跌打損傷等疾病。
- 觀賞:部分品種如金邊白蠟、紫葉白蠟等因葉片顏色獨特而被廣泛應用于園林景觀設計,提升環境美感。
-
文化意義: 在中國傳統文化中,白蠟樹象征著堅強不屈的精神品質,常被賦予吉祥如意、長壽安康的美好寓意。古代文人墨客常用白蠟樹入詩入畫,表達高潔的情操與向往自然的生活態度。
-
保護狀況: 近年來,由于氣候變化、病蟲害侵襲以及人為破壞等原因,全球范圍內許多白蠟樹種面臨生存威脅,部分種類已被列入《世界自然保護聯盟》紅色名錄,成為亟需保護的對象。美國白蠟(F. americana)就受到白蠟樹枯萎病(Emerald Ash Borer)的嚴重侵害,導致大量樹木死亡。
-
科學研究: 科學家們正通過遺傳育種、基因編輯等現代生物技術手段,努力培育出抗病性強、適應性廣的新品種白蠟樹,以應對當前面臨的挑戰,同時探索其在生態系統服務、碳匯功能等方面的應用潛力。
白蠟不僅是一種重要的森林資源,還承載著豐富的文化內涵和科學價值,值得我們深入研究和妥善保護。
品名:白蠟樹
高度:8~30m
特點:耐寒性強,生長快,適應性好。
種植期:春秋冬/視地區
適播地:排水通暢,光照充足,不挑土壤。
供應規格:直徑8~25c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