白蠟樹(學名:Fraxinus spp.)的枝條橫切面具有典型的木本植物特征,主要由以下幾部分組成:
-
表皮(Epidermis):最外層的單層細胞,具有保護作用,防止水分蒸發和病蟲害侵入。在較老的枝條中,表皮可能被周皮所取代。
-
皮層(Cortex):位于表皮下方,由多層薄壁細胞組成,含有大量的葉綠體,可以進行光合作用。皮層還包含有儲藏組織,用于儲存養分。
-
韌皮部(Phloem):緊鄰皮層內側,由篩管、伴胞、韌皮纖維和韌皮薄壁細胞等組成。篩管負責運輸有機物質,如糖類;韌皮纖維則提供機械支持。
-
形成層(Cambium):位于韌皮部與木質部之間的一層分生組織,能夠不斷分裂產生新的木質部和韌皮部細胞,是植物生長增粗的關鍵部位。
-
木質部(Xylem):由導管、木纖維、木薄壁細胞等構成,主要功能為輸送水分和無機鹽。隨著樹木年齡的增長,每年都會在木質部外圍形成一個新的年輪。
-
髓心(Pith):位于枝條中心,由大型的薄壁細胞組成,起到支撐和儲藏作用。在幼嫩的枝條中較為明顯,成年后逐漸被次生木質部所替代。
在某些白蠟樹種的橫切面上還可以觀察到:
- 樹脂道(Resin Ducts):存在于皮層或木質部中,分泌樹脂以抵御病蟲害。
- 石細胞群(Sclereids):分布在皮層或韌皮部,增加枝條硬度。
- 維管束(Vascular Bundles):在幼小枝條中呈現明顯的輻射狀排列,隨著枝條成熟而逐漸融合成連續的環狀結構。
這些結構共同構成了白蠟樹枝條復雜的內部構造,不僅反映了其適應環境的能力,也為研究者提供了豐富的解剖學信息。
品名:白蠟樹
高度:8~30m
特點:耐寒性強,生長快,適應性好。
種植期:春秋冬/視地區
適播地:排水通暢,光照充足,不挑土壤。
供應規格:直徑8~25c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