白蠟蚧(Ceroplastes ceriferus)是一種常見的昆蟲,屬于同翅目、盾蚧科。其主要形態特征如下:
-
成蟲形態:雌成蟲體長3-5毫米,雄成蟲體長2-3毫米。雌成蟲無翅,呈橢圓形或卵圓形,體色多為灰白色或淡黃色,表面覆蓋一層白色蠟質分泌物,形成厚厚的蠟殼,故名“白蠟蚧”。雄成蟲有翅,體形較小,顏色較淺。
-
若蟲形態:初孵若蟲體長約0.3毫米,扁平橢圓形,淡黃色至橙黃色,隨著生長逐漸變大,開始分泌蠟質物質,形成白色蠟殼。一齡若蟲稱為“爬蟲”,能自由活動尋找合適寄生部位;二齡以后固定不動,開始大量分泌蠟質物質,形成較厚的蠟殼。
-
卵形態:卵呈橢圓形,長徑約0.2-0.3毫米,初產時為淡黃色,后變為黃褐色,孵化前變為深褐色。卵產于雌蟲體內或體外的蠟質分泌物中,通常一次可產卵數百粒。
-
蠟殼結構:白蠟蚧最顯著的特征是其體表覆蓋著一層厚厚的白色蠟質層,這層蠟殼不僅具有保護作用,還能防止水分蒸發和天敵侵害。蠟殼由多層蠟片組成,質地較為堅硬,形狀不規則,有的呈放射狀排列。
-
寄生部位:白蠟蚧常寄生于植物的枝條、葉柄等部位,尤其喜歡選擇樹皮粗糙、枝干密集的地方。在寄生過程中,它們通過口器刺入植物組織吸取汁液,對宿主造成傷害。
-
生活習性:白蠟蚧一年發生數代,具體代數因地區而異。冬季以受精雌成蟲或若蟲越冬。春季氣溫回升后開始活動,經過一段時間的取食后進入繁殖期。成蟲及若蟲均能分泌大量蜜露,吸引螞蟻等昆蟲前來取食,有時還會導致煤污病的發生。
-
地理分布與危害:該蟲種廣泛分布于亞洲、歐洲、美洲等多個國家和地區,主要危害柑橘、蘋果、梨、桃等多種果樹以及觀賞樹木。嚴重時可引起葉片黃化脫落、枝條枯死甚至整株死亡,對農業生產造成較大影響。
品名:白蠟樹
高度:8~30m
特點:耐寒性強,生長快,適應性好。
種植期:春秋冬/視地區
適播地:排水通暢,光照充足,不挑土壤。
供應規格:直徑8~25c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