白蠟樹上出現的疙瘩通常是指白蠟囊介殼蟲(Ceroplastes ceriferus)的蟲癭或白蠟樹瘤。這些疙瘩可能因多種原因形成,具體如下:
-
白蠟囊介殼蟲:這是一種常見的昆蟲,它們會在白蠟樹上產卵,幼蟲孵化后會吸取樹木汁液,導致樹皮表面形成類似腫瘤的結構,即蟲癭。這種蟲癭外觀呈白色或灰白色,質地較硬,有時會覆蓋整段枝條。
-
真菌感染:某些真菌如銹病、黑星病等也可能引起白蠟樹產生異常生長,形成腫塊。這類情況下的疙瘩通常伴有葉片黃化、枯萎等癥狀。
-
細菌性病害:細菌侵入植物組織后,可引發局部細胞過度分裂與增生,形成腫瘤狀突起。此類病變一般伴有惡臭、腐爛等特征。
-
病毒性疾病:病毒可以改變宿主細胞的正常代謝過程,促使特定區域出現異常膨大現象。病毒感染往往伴隨其他癥狀,比如葉面斑點、卷曲等。
-
物理損傷:樹干或樹枝受到外力撞擊、修剪不當等原因造成的傷口,在愈合過程中可能會形成不規則的突起物。
-
遺傳因素:少數情況下,由于基因突變或其他遺傳問題,樹木自身可能出現非病理性的畸形生長,表現為不規則的結節或腫塊。
如果發現白蠟樹上出現了不明原因的疙瘩,建議及時聯系專業的園林技術人員進行診斷和處理,以確保樹木健康。對于由病蟲害引起的疙瘩,應采取相應的防治措施;而對于無害的自然變異,則無需特別干預。
品名:白蠟樹
高度:8~30m
特點:耐寒性強,生長快,適應性好。
種植期:春秋冬/視地區
適播地:排水通暢,光照充足,不挑土壤。
供應規格:直徑8~25c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