側柏葉與地榆的主要區別在于它們的植物分類、外觀特征、藥用部位和功效作用等方面。植物分類不同:側柏葉來源于柏科植物側柏(Platycladus orientalis)的葉子,而地榆則屬于薔薇科地榆屬植物地榆(Sanguisorba officinalis)
側柏葉與地榆的主要區別在于它們的植物分類、外觀特征、藥用部位和功效作用等方面。
-
植物分類不同:側柏葉來源于柏科植物側柏(Platycladus orientalis)的葉子,而地榆則屬于薔薇科地榆屬植物地榆(Sanguisorba officinalis)的根或全草。
-
外觀特征差異明顯:
- 側柏葉為細長條形,質地較硬,顏色深綠,排列成兩列狀,冬季不落,具有明顯的柏樹香氣。
- 地榆植株高度可達1米左右,莖直立,多分枝;葉片羽狀復葉,小葉邊緣有鋸齒,花期時頂端形成圓錐花序,開黃綠色小花,果實成熟后呈紅褐色。
-
藥用部位及采集時間不同:
- 側柏葉主要使用其嫩枝葉,通常在春季至秋季采收。
- 地榆藥用部分主要是根部,有時也用地上部分,根一般在秋季挖取,洗凈曬干備用。
-
功效與應用范圍各異:
- 側柏葉性味苦澀微寒,歸肺、肝經,具有清熱解毒、涼血止血、祛風除濕等功效,常用于治療咳嗽、吐血、衄血、痔瘡出血、風濕痹痛等癥狀。
- 地榆性味甘酸微寒,歸肝、胃、大腸經,主要功能是涼血止血、解毒斂瘡,適用于便血、崩漏、燒傷、濕疹等癥。
-
現代研究進展:
- 對于側柏葉的研究發現,其中含有揮發油、黃酮類化合物等多種生物活性物質,這些成分可能對其藥效產生重要影響。
- 地榆中富含鞣質、皂苷、黃酮等成分,尤其是其根部含有的地榆多糖被認為具有良好的免疫調節作用。
雖然側柏葉與地榆均屬于傳統中藥范疇,且都具有一定的止血效果,但它們之間存在著顯著的差異,包括來源、形態、主要化學成分及其臨床應用等方面。在實際應用時需根據具體情況選擇合適的藥材。
品名:側柏苗
高度:60~200cm
特點:耐寒性強,四季常綠,適應性好。
種植期:四季/視地區
適播地:排水通暢,光照充足,不挑土壤。
供應規格:盆栽苗/裸根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