側柏葉不是艾草的一種。側柏葉與艾草分別屬于不同的植物種類,它們在植物分類學、形態特征、藥用價值等方面都存在明顯的區別。
-
植物分類學上的差異:側柏葉來源于柏科(Cupressaceae)植物側柏(Platycladus orientalis)的葉子,而艾草則屬于菊科(Asteraceae)植物,主要指艾納香(Artemisia argyi)或艾蒿(Artemisia vulgaris)。從植物分類學的角度來看,側柏和艾草歸屬于完全不同的科屬,因此側柏葉不可能是艾草的一種。
-
形態特征的區別:側柏為常綠喬木,樹皮紅褐色,裂成條片狀脫落;枝條扁平,小枝下垂,葉細小鱗片狀,交互對生,呈灰綠色。艾草則是多年生草本植物,植株高可達1米左右,莖直立,多分枝,葉片羽狀深裂,裂片邊緣具不規則鋸齒,兩面被白色絨毛,花黃色,頭狀花序排列成復總狀。
-
藥用價值及應用范圍不同:側柏葉性味苦澀微寒,具有清熱解毒、涼血止血、祛風止癢等功效,可用于治療吐血、鼻衄、崩漏、尿血、外傷出血、濕疹、皮炎等癥。艾草性溫,味辛,歸肝脾腎經,能溫經散寒、活血調經、安胎止痛,常用于婦科疾病如月經不調、痛經、宮冷不孕以及風濕痹痛、跌打損傷等疾病的治療。艾草還廣泛應用于傳統節日端午節懸掛門上以驅邪避瘟,或制成艾條進行艾灸療法。
盡管側柏葉與艾草同為中國傳統醫藥中的重要藥材,但它們之間存在著本質的區別,不能混為一談。
品名:艾草種子
高度:90~180cm
特點:生長快,抗性好,產量高。
種植量:3~4kg/畝
種植期:春秋/視地區
適播地:排水通暢,光照充足,不挑土壤。
供應規格:種子/小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