艾草和茵陳不是同一種藥,但它們都是傳統中藥中常用的藥材。
艾草(學名:Artemisia argyi),又稱艾蒿、蘄艾等,屬于菊科植物。艾草具有溫經止血、散寒止痛、調經安胎的功效,在中醫中常用于治療月經不調、痛經、崩漏、宮冷不孕等婦科疾病。艾草還具有一定的抗菌消炎作用,可用于治療皮膚瘙癢、濕疹等皮膚病。艾草在中醫中的應用形式多樣,可以用來煎湯、泡腳、熏蒸或制成艾灸條進行艾灸。
茵陳(學名:Artemisia capillaris),又名綿茵陳、山茵陳,同樣屬于菊科。茵陳的主要功效為清熱利濕、退黃疸,主要用于治療肝膽濕熱引起的黃疸、尿少色黃等癥狀。現代藥理研究發現,茵陳對肝臟有保護作用,能夠促進膽汁分泌,改善肝功能,對于慢性肝炎、脂肪肝等疾病有一定的輔助治療效果。
雖然兩者都屬于菊科植物,且名字中都有“艾”字,但它們的藥用部位、性味歸經以及主要功效存在明顯差異。在臨床使用時需根據具體病情選擇合適的藥材,不可混淆使用。《神農本草經》將茵陳列為上品,認為其能“主風濕寒痹,四肢拘攣,膝痛不可屈伸,逐水,除熱,破堅積聚”,而《本草綱目》則記載艾草“治婦人血氣虛寒,腹痛不止”。
艾草與茵陳雖同屬菊科,但在中醫藥學中各自發揮著不同的作用,需要根據病癥特點合理選用。
品名:艾草種子
高度:90~180cm
特點:生長快,抗性好,產量高。
種植量:3~4kg/畝
種植期:春秋/視地區
適播地:排水通暢,光照充足,不挑土壤。
供應規格:種子/小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