艾草和艾蒿是同一種植物,在不同的地區或文獻中有著不同的稱呼。艾草(學名:Artemisia argyi),又稱為艾蒿、蘄艾、家艾、冰臺等,屬于菊科蒿屬的多年生草本植物。它廣泛分布于亞洲東部及歐洲部分地區,在中國有著悠久的應用歷史。1. 形態特征植株高度:一般為50-120厘米,莖直立
艾草和艾蒿是同一種植物,在不同的地區或文獻中有著不同的稱呼。艾草(學名:Artemisia argyi),又稱為艾蒿、蘄艾、家艾、冰臺等,屬于菊科蒿屬的多年生草本植物。它廣泛分布于亞洲東部及歐洲部分地區,在中國有著悠久的應用歷史。
1. 形態特征
- 植株高度:一般為50-120厘米,莖直立,分枝多。
- 葉片:葉互生,羽狀深裂,裂片細長,邊緣具不規則鋸齒,葉面綠色,背面灰白色,被有密集的絨毛。
- 花序:頭狀花序小而密集,呈圓錐狀排列,花黃色,秋季開花。
2. 生長習性
- 喜光耐旱,適應性強,能在多種土壤條件下生長,但以疏松肥沃、排水良好的沙質壤土最為適宜。
- 耐寒性較強,能抵御較低溫度,但在嚴冬季節地上部分會枯萎,春季重新萌發。
3. 分布范圍
- 主要分布在亞洲東部(如中國、日本、朝鮮半島)、俄羅斯遠東地區以及歐洲部分地區。
- 在中國,艾草幾乎遍布全國各地,尤其在華北、東北、西北等地較為常見。
4. 應用價值
- 藥用:艾草具有溫經止血、散寒止痛的功效,常用于治療月經不調、痛經、腹痛等癥狀。艾灸是中醫傳統療法之一,利用艾絨燃燒產生的熱量刺激人體穴位,達到治病強身的目的。
- 食用:嫩葉可作為蔬菜食用,也可制成艾草餅、艾草茶等食品。
- 香料:艾草具有獨特的香氣,可用于制作香包、驅蚊劑等。
- 文化意義:在中國傳統文化中,艾草被視為辟邪、祈福的象征,端午節時人們會將艾草懸掛在門上以驅邪避災。
5. 種類區分
雖然“艾草”和“艾蒿”通常指代同一植物,但在某些地方或文獻中,可能會對不同種類的艾屬植物進行區分。例如:
- 艾蒿(Artemisia vulgaris):又稱野艾、臭艾,與艾草形態相似,但葉片較大,氣味較濃烈,藥用價值較高。
- 青蒿(Artemisia carvifolia):又稱黃花蒿,主要用于提取青蒿素,用于抗瘧疾藥物的生產。
艾草和艾蒿在大多數情況下可以視為同一種植物的不同叫法。但在特定語境下,可能需要根據具體的植物學分類來區分不同的艾屬植物。
品名:艾草種子
高度:90~180cm
特點:生長快,抗性好,產量高。
種植量:3~4kg/畝
種植期:春秋/視地區
適播地:排水通暢,光照充足,不挑土壤。
供應規格:種子/小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