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明時節,人們常采摘的艾草主要有三種:普通艾草(Artemisia argyi)、野艾草(Artemisia vulgaris)和白蒿(Artemisia capillaris)。
-
普通艾草:又稱為艾葉、艾絨,是最常見的艾草種類之一,其葉片背面有白色的絨毛,具有濃郁的香氣。清明時分,普通艾草正是生長旺盛期,人們常將其用于制作清明果等傳統食品,或用于驅蚊、辟邪等民俗活動中。
-
野艾草:與普通艾草相比,野艾草植株更高大,葉子形狀更為細長,邊緣呈鋸齒狀,顏色偏深綠。野艾草同樣具有較強的藥用價值,可用于治療風濕痛、跌打損傷等疾病。在清明節期間,部分地區居民會采集野艾草以備不時之需。
-
白蒿:雖然嚴格意義上不屬于艾草屬植物,但因其外觀及用途與艾草相似,在民間也被廣泛稱為“艾草”。白蒿春季萌發早,葉片細小呈線形,全株覆蓋著一層白色絨毛,散發出淡淡的清香。清明前后,人們喜歡用新鮮的白蒿做食材,如煮粥、包餃子等,不僅美味可口,還有清熱解毒的功效。
除了上述三種主要類型外,還有一些地方性品種如小葉艾、香艾等也會被當地人用于清明習俗中。這些艾草不僅承載著豐富的文化意義,還具有一定的藥用價值,是中華民族傳統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在使用過程中,建議根據個人體質選擇合適的艾草種類,并注意適量食用,避免過敏反應或其他不良影響。
品名:艾草種子
高度:90~180cm
特點:生長快,抗性好,產量高。
種植量:3~4kg/畝
種植期:春秋/視地區
適播地:排水通暢,光照充足,不挑土壤。
供應規格:種子/小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