艾草的品種大約有200多種,廣泛分布于全球各地,尤其是在亞洲、歐洲和北美洲。這些品種在形態、生長環境及藥用價值上存在較大差異。以下是一些常見的艾草品種及其特點:
-
普通艾(Artemisia vulgaris):又稱為家艾或野艾,是最常見的艾草種類之一,廣泛用于傳統醫學中,具有溫經散寒、止血安胎的功效。
-
白艾(Artemisia argyi):又稱艾納香、香艾,其葉子背面覆蓋著一層白色的絨毛,香氣濃郁,是制作艾灸條的主要原料。
-
青蒿(Artemisia carvifolia):與普通艾相比,青蒿的植株較為矮小,葉片細長,常用于清熱解毒、退黃疸等治療。
-
苦艾(Artemisia absinthium):原產于歐洲,后被引入到北美等地,其味道極為苦澀,可用于制酒及作為驅蟲劑使用。
-
牛至(Origanum vulgare):雖然嚴格意義上不屬于艾屬植物,但因其與艾草相似的香味及部分功效,在某些地區也被視為一種“艾草”。
-
藏艾(Artemisia sphaerocephala):主要分布在西藏高原地區,具有較強的耐寒性和抗旱性,常用于治療風濕病痛。
-
日本艾(Artemisia princeps):在日本和朝鮮半島較為常見,其葉形較大,邊緣呈鋸齒狀,常用于食品調味和民間療法。
-
蒙古艾(Artemisia mongolica):生長在中國西北部及蒙古國,適應性強,能耐受極端干旱和寒冷氣候。
-
俄羅斯艾(Artemisia dracunculus):即龍蒿,是一種重要的香料植物,廣泛應用于烹飪領域。
-
美洲艾(Artemisia ludoviciana):分布于北美洲,當地土著民族常用作藥用植物,具有驅蚊、緩解頭痛等功能。
每種艾草都有自己獨特的化學成分和生物活性,因此在醫藥、食品加工、園藝觀賞等多個領域都有著廣泛的應用。研究發現,不同種類的艾草中含有的揮發油、黃酮類化合物、多糖等活性物質含量和類型有所區別,這決定了它們各自不同的藥理作用。某些品種可能更擅長于抗菌消炎,而另一些則可能對提高免疫力更為有效。隨著科學技術的發展,未來還可能會發現更多新的艾草品種以及它們潛在的價值。
品名:艾草種子
高度:90~180cm
特點:生長快,抗性好,產量高。
種植量:3~4kg/畝
種植期:春秋/視地區
適播地:排水通暢,光照充足,不挑土壤。
供應規格:種子/小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