艾草在中國農村廣泛分布,常見的主要品種有以下幾種:
-
普通艾(Artemisia argyi):這是最常見的艾草品種,也被稱為白艾、家艾等。其葉片呈灰綠色,背面有白色的絨毛,具有較強的藥用價值,常用于中醫(yī)治療和民間保健。
-
野艾(Artemisia vulgaris):又稱為臭艾、苦艾,與普通艾相比,野艾的植株較高大,葉子較大且邊緣有鋸齒,氣味較為濃烈,同樣具有一定的藥用價值,但更多地被用作驅蟲和凈化空氣。
-
小葉艾(Artemisia lavandulaefolia):這種艾草的葉子較小,形狀類似薰衣草,因此得名。它主要生長在干旱地區(qū),具有較強的耐旱性,可用于制作香料和藥材。
-
紅花艾(Artemisia rupestris):該品種的花朵呈現紅色或紫紅色,較為罕見,主要分布在高山地區(qū)。紅花艾具有較高的觀賞價值,同時也是一種重要的藥用植物。
-
青蒿(Artemisia carvifolia):又稱黃花蒿,是青蒿素的主要來源之一,對于瘧疾的治療有著顯著效果。青蒿的葉子細長,花為黃色,多生于草原、荒地及路邊。
-
香艾(Artemisia princeps):又稱日本艾,原產于東亞,尤其在日本和中國東北地區(qū)較為常見。香艾的葉片呈深綠色,背面覆蓋著銀白色的絨毛,散發(fā)出獨特的香氣,常被用來制作香包和熏香。
-
苦艾(Artemisia absinthium):這是一種歐洲原生的艾草種類,后來傳入亞洲。苦艾的葉子細碎,味道非常苦澀,歷史上曾被用于制造酒精飲料“苦艾酒”。
-
藍艾(Artemisia caerulea):這種艾草的葉子顏色偏藍,故稱藍艾。它主要分布在亞洲中部和北部的高寒地帶,具有良好的適應性和抗逆性。
-
石艾(Artemisia selengensis):又稱北艾,主要分布在東北亞地區(qū),如中國的東北三省、俄羅斯遠東等地。石艾耐寒性強,常生長在巖石縫隙中,具有較好的藥用價值。
-
毛艾(Artemisia scoparia):毛艾的葉子覆蓋著密集的白色絨毛,外觀十分獨特。它通常生長在濕潤的環(huán)境中,如河邊、濕地等,具有清熱解毒的功效。
以上這些艾草品種不僅在藥用方面有著廣泛的應用,在食用、觀賞等方面也有著各自的特點和用途。不同地區(qū)的艾草種類可能有所差異,具體還需根據當地的自然環(huán)境和生態(tài)條件來確定。
品名:艾草種子
高度:90~180cm
特點:生長快,抗性好,產量高。
種植量:3~4kg/畝
種植期:春秋/視地區(qū)
適播地:排水通暢,光照充足,不挑土壤。
供應規(guī)格:種子/小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