艾草,在不同的地區和文化背景下有著多種稱呼,這些稱呼不僅反映了艾草在各地的應用廣泛性,也體現了人們對這種植物的認識與喜愛。以下是艾草的四種主要叫法及其詳細介紹:1. 艾蒿(Artemisia argyi)學名:Artem
艾草,在不同的地區和文化背景下有著多種稱呼,這些稱呼不僅反映了艾草在各地的應用廣泛性,也體現了人們對這種植物的認識與喜愛。以下是艾草的四種主要叫法及其詳細介紹:
1. 艾蒿(Artemisia argyi)
- 學名:Artemisia argyi Levl. et Vant.
- 別稱:艾、艾葉、艾絨、艾納香
- 分布:廣泛分布于中國各地,朝鮮、日本也有分布。
- 特點:多年生草本植物,莖直立,多分枝,葉面深綠色,背面密被白色絨毛,花期7-9月,果期8-10月。
- 用途:艾草主要用于中醫藥材,具有溫經止血、散寒止痛的功效,常用于灸法治療;艾草還被用于制作香包、驅蚊等。
2. 香艾(Artemisia princeps)
- 學名:Artemisia princeps Pamp.
- 別稱:野艾、苦艾、臭艾
- 分布:主要分布在中國東北、華北及朝鮮半島。
- 特點:植株較高大,葉面綠色,背面灰白色,有強烈的香氣。
- 用途:香艾同樣用于中醫藥材,具有解毒、消炎、驅蟲的作用,民間常用其煮水洗澡以驅除濕氣和皮膚病。
3. 白艾(Artemisia lactiflora)
- 學名:Artemisia lactiflora Wall.
- 別稱:白蒿、白頭翁
- 分布:主要分布在中國西南地區,如四川、云南等地。
- 特點:多年生草本,高可達1米,葉面綠色,背面白色,花序呈圓錐狀,花色白色。
- 用途:白艾不僅用于中藥材,還是一種觀賞植物,其花序美麗,適合作為園林綠化植物。
4. 苦艾(Artemisia absinthium)
- 學名:Artemisia absinthium L.
- 別稱:洋艾、苦蒿
- 分布:原產于歐洲,后引入中國,現廣泛分布于中國北方。
- 特點:植株高大,葉面綠色,背面銀灰色,有強烈的苦味和香氣。
- 用途:苦艾在醫藥上用于治療消化不良、食欲不振等癥,同時也是一種重要的香料植物,用于制作苦艾酒等飲品。
以上四種艾草雖然在形態和用途上有所不同,但都具有一定的藥用價值和經濟價值,是人們生活中不可或缺的植物資源。
品名:艾草種子
高度:90~180cm
特點:生長快,抗性好,產量高。
種植量:3~4kg/畝
種植期:春秋/視地區
適播地:排水通暢,光照充足,不挑土壤。
供應規格:種子/小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