艾草在農村常用于制作籺(也稱作“艾粄”或“艾草餅”),這是一種傳統的中國南方小吃,尤其在廣東、福建等地較為流行。艾草制作的籺不僅具有獨特的香氣和口感,還被認為有一定的食療價值。
-
艾草的選擇與處理:用于制作籺的艾草通常選擇春季生長的新鮮嫩葉,因為此時艾草的香氣最為濃郁且質地柔軟。將采摘回來的艾草清洗干凈后,需用開水焯燙以去除部分苦味,同時保持其翠綠色澤。焯水后的艾草撈出瀝干水分,然后切碎備用。
-
籺皮的制作:將處理好的艾草與糯米粉按一定比例混合均勻,加入適量的水揉成面團。艾草的比例決定了籺的顏色深淺及艾香的濃淡,可根據個人喜好調整。揉制過程中要確保面團光滑細膩,沒有明顯的顆粒感。
-
餡料的準備:籺的餡料種類多樣,常見的有豆沙、芝麻糖、花生碎等甜餡,也有咸蛋黃、臘肉丁等咸餡。根據不同的口味偏好選擇合適的餡料進行包制。
-
成型與蒸煮:取適量的艾草面團壓扁,放入事先準備好的餡料,然后收口捏緊,輕輕搓圓或壓成餅狀。將成型的籺放入鋪有濕布或油紙的蒸籠中,大火蒸約15-20分鐘即可出鍋。
-
營養價值與功效:
- 艾草富含揮發油、黃酮類化合物等多種活性成分,具有良好的驅蚊防蟲效果。
- 傳統中醫認為艾草性溫,能夠溫經散寒、活血止痛,對于女性宮寒引起的痛經有一定緩解作用。
- 糯米則能提供豐富的碳水化合物,為人體補充能量。
-
文化意義:在許多地方,尤其是在清明節前后,人們會制作艾草籺來祭祖或自家食用,以此表達對先人的懷念之情以及祈求家人健康平安的美好愿望。由于艾草具有驅邪避兇的文化寓意,因此在端午節期間也有食用艾草籺的傳統習俗。
艾草籺不僅是一種美味可口的地方特色食品,更承載著深厚的文化內涵和情感寄托。
品名:艾草種子
高度:90~180cm
特點:生長快,抗性好,產量高。
種植量:3~4kg/畝
種植期:春秋/視地區
適播地:排水通暢,光照充足,不挑土壤。
供應規格:種子/小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