會長籽的艾草是蘄艾。蘄艾(學名:Artemisia argyi),又稱為艾蒿、家艾、五月艾等,是一種多年生草本植物,屬于菊科蒿屬。蘄艾在中國分布廣泛,尤其在長江以南地區更為常見。蘄艾不僅具有藥用價值,還被廣泛用于傳統節日和民間習俗中。蘄艾的特點外觀特征:莖直立,多分枝,高可達
會長籽的艾草是蘄艾。蘄艾(學名:Artemisia argyi),又稱為艾蒿、家艾、五月艾等,是一種多年生草本植物,屬于菊科蒿屬。蘄艾在中國分布廣泛,尤其在長江以南地區更為常見。蘄艾不僅具有藥用價值,還被廣泛用于傳統節日和民間習俗中。
蘄艾的特點
-
外觀特征:
- 莖直立,多分枝,高可達1米左右。
- 葉片羽狀分裂,裂片細長,呈線形或線狀披針形,葉面綠色,背面密被白色絨毛。
- 夏季開花,頭狀花序小而密集,黃色,結成球形或卵形的總狀花序。
-
種子特征:
- 蘄艾的果實為瘦果,成熟后呈褐色或黑褐色,形狀為橢圓形或倒卵形,表面光滑。
- 種子細小,但數量較多,通常在秋季成熟。
-
生長習性:
- 喜歡溫暖濕潤的環境,耐旱、耐瘠薄,適應性強。
- 常見于田邊、路旁、荒地及山坡等處。
-
藥用價值:
- 蘄艾的全草均可入藥,尤以葉片和嫩莖最為常用。
- 具有溫經散寒、止血安胎、祛濕止癢等功效,常用于治療婦科疾病、風濕痛癥等。
- 現代研究發現,蘄艾中含有豐富的揮發油、黃酮類化合物等多種活性成分,具有抗菌、抗炎、抗氧化等作用。
-
文化意義:
- 在中國傳統醫學中,蘄艾被視為重要的藥材之一,被廣泛應用于針灸、熏蒸、艾灸等療法。
- 每年端午節,人們會將蘄艾懸掛在門上,以驅邪避瘟,祈求健康平安。
- 一些地方還有用蘄艾制作香囊、艾條等傳統習俗。
其他常見的艾草種類
-
白艾(Artemisia lavandulaefolia):
- 葉片較寬,背面白色,花期較長,但結籽較少。
- 主要用于觀賞和藥用,藥效與蘄艾類似。
-
野艾(Artemisia vulgaris):
- 又稱臭艾、苦艾,植株較高大,葉片分裂較深,有特殊氣味。
- 藥用價值較高,但結籽較少。
-
香艾(Artemisia princeps):
- 又稱北艾、艾納香,主要分布在東北地區,葉片較大,有濃郁香氣。
- 用于藥用和香料,結籽較少。
蘄艾是最常見且會長籽的艾草種類,其藥用價值和文化意義都非常顯著。
品名:艾草種子
高度:90~180cm
特點:生長快,抗性好,產量高。
種植量:3~4kg/畝
種植期:春秋/視地區
適播地:排水通暢,光照充足,不挑土壤。
供應規格:種子/小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