艾草在古代文獻中有著廣泛的記載,其藥用價值和文化意義被多次提及。以下是一些重要的文獻記錄:
-
《神農本草經》:這是中國最早的藥物學著作之一,成書于東漢時期。書中將艾草列為上品,認為其性溫、味苦辛,具有溫經止血、散寒止痛的功效,可用于治療多種婦科疾病及風濕痹痛等。
-
《名醫別錄》:作為《神農本草經》的補充資料,該書進一步詳細描述了艾草的性狀、產地、采集時間及其藥效。指出艾草可以“主風寒濕痹,腳氣,冷熱鬼疰,溫瘧,女子漏下血,崩中不止”。
-
《本草綱目》:明代李時珍編撰的這部巨著對艾草進行了全面而深入的研究,不僅總結了前人關于艾草的認識,還結合自身經驗提出了新的見解。書中記載艾草可“治百病,長生不老”,并列舉了數十種以艾草為主料或輔料的方劑。
-
《千金要方》:由唐代孫思邈所著,是中國歷史上部臨床醫學百科全書。書中記載了使用艾灸療法治療疾病的案例,強調了艾草在中醫外治法中的重要地位。
-
《唐本草》:唐代蘇敬等人編纂的一部官方藥典,收錄了大量當時流行的藥材信息,其中也包括了艾草。該書對艾草的形態特征、生長環境以及采收加工方法做了詳細的說明。
-
《證類本草》:宋代唐慎微編寫的綜合性本草著作,匯集了自《神農本草經》以來歷代本草書籍的內容,并加以考證與補充。書中對艾草的藥性和用途進行了更為系統化的整理。
-
《本草求真》:清代趙學敏所著,此書對艾草的應用范圍進行了拓展,除了傳統的內服和外用外,還提到了艾草可以用來熏煙驅蚊、凈化空氣等。
-
《救荒本草》:元代朱橚編撰,這是一部專門介紹野生植物資源利用的書籍,其中也有關于艾草作為食物來源的記載。
-
《植物名實圖考》:清代吳其濬編撰,該書通過圖文并茂的形式介紹了眾多植物,其中包括了艾草的圖像及其實際應用情況。
以上文獻從不同角度反映了艾草在中國傳統醫藥文化中的重要地位,不僅體現了古人對于自然界的深刻認識,也為后世研究艾草提供了寶貴的資料。
品名:艾草種子
高度:90~180cm
特點:生長快,抗性好,產量高。
種植量:3~4kg/畝
種植期:春秋/視地區
適播地:排水通暢,光照充足,不挑土壤。
供應規格:種子/小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