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東地區(qū)常見的兩種艾草為艾蒿(Artemisia argyi)和野艾(Artemisia vulgaris)。
-
艾蒿(Artemisia argyi):艾蒿在山東廣泛分布,是一種多年生草本植物,高30-100厘米,莖直立,多分枝。葉子呈羽狀深裂,裂片邊緣有不規(guī)則的鋸齒,葉片背面密被灰白色絨毛,夏季開花,花小,黃色,聚集成頭狀花序。艾蒿具有濃烈的香氣,其干燥的植株常用于傳統(tǒng)中藥,具有溫經(jīng)止血、散寒止痛的功效。艾蒿還被用于制作艾條、艾絨等,是端午節(jié)懸掛門上以驅邪避瘟的傳統(tǒng)植物之一。
-
野艾(Artemisia vulgaris):野艾又名臭艾、苦艾,同樣屬于菊科蒿屬,是一種多年生草本植物,高度可達1-2米。其莖直立,葉互生,長橢圓形至披針形,邊緣有不規(guī)則鋸齒,葉面綠色,背面灰綠色,有細密的白色絨毛。野艾的花期在7-9月,花小,黃綠色,成圓錐花序排列。野艾具有獨特的香味,但味道較苦,全草可入藥,具有清熱解毒、殺蟲止癢的作用,可用于治療皮膚瘙癢、濕疹等皮膚病。
這兩種艾草不僅在山東地區(qū)有著廣泛的自然分布,而且在民間有著悠久的應用歷史,尤其是在中醫(yī)藥領域。它們不僅是重要的藥用資源,還承載著豐富的文化意義。在傳統(tǒng)節(jié)日中,人們會采摘艾草掛在門上或制成香囊佩戴,以祈求平安健康。艾草還被用來制作食物,如艾草糕、艾草餅等,深受人們喜愛。
品名:艾草種子
高度:90~180cm
特點:生長快,抗性好,產(chǎn)量高。
種植量:3~4kg/畝
種植期:春秋/視地區(qū)
適播地:排水通暢,光照充足,不挑土壤。
供應規(guī)格:種子/小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