艾草的種植技術與管理選地與整地:艾草喜光、耐旱、怕水澇,適應性強,對土壤要求不嚴格,但以土層深厚、疏松肥沃、排水良好的沙質壤土為佳。選地后需深耕細耙,結合整地施足基肥,一般每畝施腐熟有機肥2000-3000公斤,過磷酸鈣50公斤,鉀肥10-15公斤。繁殖方法:艾草主要采用分株繁殖和種子繁殖兩種
艾草的種植技術與管理
-
選地與整地:艾草喜光、耐旱、怕水澇,適應性強,對土壤要求不嚴格,但以土層深厚、疏松肥沃、排水良好的沙質壤土為佳。選地后需深耕細耙,結合整地施足基肥,一般每畝施腐熟有機肥2000-3000公斤,過磷酸鈣50公斤,鉀肥10-15公斤。
-
繁殖方法:艾草主要采用分株繁殖和種子繁殖兩種方式。
- 分株繁殖:春季或秋季,將生長健壯的植株連根挖出,分成若干小叢,每叢帶3-5個芽,按行距40厘米、株距30厘米開穴栽植。
- 種子繁殖:春季播種,將種子均勻撒在苗床上,覆土0.5厘米左右,保持濕潤,約10天左右出苗。
-
田間管理
- 澆水:定植后要澆透水,促進幼苗成活;生長期根據天氣情況適當澆水,保持土壤濕潤,但避免積水。
- 施肥:除施足基肥外,在生長旺盛期可追施尿素10-15公斤/畝,促進莖葉生長。
- 中耕除草:定期進行中耕除草,保持田間清潔,促進根系發育。
- 病蟲害防治:艾草病蟲害較少,偶有蚜蟲、紅蜘蛛等危害,可用生物農藥如苦參堿、印楝素等進行防治。
-
采收與加工
- 采收時間:一般在夏季花蕾未開放時采收,此時艾草有效成分含量。
- 采收方法:用鐮刀從地面以上5-10厘米處割下,留茬不宜過高,以免影響下茬生長。
- 加工方法:采收后及時晾干或曬干,避免霉變。干燥后去除雜質,包裝貯藏。
-
輪作倒茬:艾草連作易導致土壤養分失衡,病蟲害加重,因此建議實行3-5年的輪作制度,與豆科作物、禾本科作物等非菊科植物輪作,有利于改善土壤結構,減少病蟲害發生。
通過上述科學合理的種植技術和管理措施,可以有效提高艾草的產量和品質,為中藥材市場提供優質原料。
品名:艾草種子
高度:90~180cm
特點:生長快,抗性好,產量高。
種植量:3~4kg/畝
種植期:春秋/視地區
適播地:排水通暢,光照充足,不挑土壤。
供應規格:種子/小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