艾草的另一種常見名稱是“蒿草”。艾草(學名:Artemisia argyi),在不同的地區和文化中有著多種別稱,這些別稱不僅反映了艾草的廣泛分布和應用,也體現了不同地方對這種植物的認識和使用習慣。
-
蒿草:這是艾草最廣為人知的別稱之一,尤其在中國南方地區更為常用。蒿草一詞實際上涵蓋了多種與艾草同屬的植物,但通常特指艾草。在中國古代文獻中,“蒿”字出現頻率極高,如《詩經》、《楚辭》等作品中均有記載,反映了古人對這類植物的重視。
-
艾葉:側重于描述艾草的葉片部分,常用于中醫領域,強調其藥用價值。艾葉具有溫經散寒、止血安胎的功效,在民間被廣泛應用于治療婦科疾病、風濕痛癥等。
-
艾絨:指將干燥后的艾草葉片經過特殊處理后制成的柔軟物質,主要用于制作艾灸條或直接進行艾灸療法。艾絨燃燒時產生的熱量和煙霧被認為能夠促進血液循環、緩解肌肉疼痛。
-
香艾:突出艾草獨特的香氣,這種香味不僅能夠驅蚊防蟲,還被用于室內凈化空氣、提升居住環境的舒適度。在一些地方,人們會在端午節期間懸掛香艾以祈求平安健康。
-
五月艾:因艾草生長旺盛的季節多為農歷五月份而得名,此時采摘的艾草品質,藥效最強。在中國部分地區,人們習慣于在端午節前后采集新鮮艾草,用來制作食品、藥材或者裝飾門楣。
-
懸鉤子艾:此稱呼較少見,主要出現在某些特定地區,可能是因為該地艾草品種與懸鉤子(一種野果)共同生長,從而產生聯想所致。
雖然艾草有多個別名,但**“蒿草”**無疑是最為人們所熟知的一個。不同名稱背后蘊含著豐富的文化內涵和實用價值,使得艾草成為了一種極具特色的傳統植物資源。
品名:艾草種子
高度:90~180cm
特點:生長快,抗性好,產量高。
種植量:3~4kg/畝
種植期:春秋/視地區
適播地:排水通暢,光照充足,不挑土壤。
供應規格:種子/小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