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白芷(學名:Angelica dahurica)**是一種多年生草本植物,屬于傘形科當歸屬。它在中醫中有著重要的地位,是一種常用的中藥材。主要特點外觀特征:白芷植株高約30-150厘米,根為圓錐形或圓柱形,表面呈灰黃色或黃棕色,有縱皺紋和須根痕。葉子為二
**白芷(學名:Angelica dahurica)**是一種多年生草本植物,屬于傘形科當歸屬。它在中醫中有著重要的地位,是一種常用的中藥材。
主要特點
- 外觀特征:白芷植株高約30-150厘米,根為圓錐形或圓柱形,表面呈灰黃色或黃棕色,有縱皺紋和須根痕。葉子為二至三回羽狀復葉,小葉片邊緣有鋸齒。
- 生長環境:白芷喜涼爽濕潤的氣候,耐寒,不耐高溫,適宜在肥沃、疏松、排水良好的土壤中生長。
- 分布范圍:主要分布在中國的東北、華北、西北等地,也見于日本、朝鮮半島等亞洲其他地區。
藥用價值
- 藥性與歸經:白芷味辛、性溫,歸肺、胃、大腸經。
- 主要功效:
- 解表散寒:用于風寒感冒、頭痛、鼻塞等癥狀。
- 祛風止痛:常用于治療風濕痹痛、頭痛、牙痛等。
- 消腫排膿:可用于癰疽瘡瘍、皮膚感染等。
- 燥濕止帶:對于白帶過多有一定的療效。
- 常用方劑:如《傷寒論》中的“桂枝湯”、《金匱要略》中的“當歸四逆湯”等都含有白芷。
現代研究
- 化學成分:白芷含有揮發油、香豆素、多糖等多種活性成分。揮發油是其主要有效成分之一,具有抗炎、鎮痛、抗菌等作用。
- 藥理作用:
- 抗炎作用:白芷提取物能顯著抑制炎癥反應,減輕炎癥引起的疼痛和腫脹。
- 鎮痛作用:研究表明,白芷對多種疼痛模型有明顯的鎮痛效果。
- 抗菌作用:白芷對多種細菌和真菌有抑制作用,尤其是對金黃色葡萄球菌和白色念珠菌等。
栽培與采收
- 栽培技術:選擇適宜的土壤,進行深耕細耙,播種前施足基肥。一般采用直播或育苗移栽的方式種植。生長期需注意除草、施肥和灌溉。
- 采收加工:通常在秋季植株枯萎后采挖根部,洗凈泥土,曬干或烘干。干燥后的白芷根應放置在通風干燥處保存,防止蟲蛀和霉變。
食用與保健
- 食用方法:白芷可以用于烹飪,增加食物的香氣,如燉肉、煲湯等。
- 保健作用:適量食用白芷有助于改善消化系統功能,增強免疫力,緩解疲勞。
注意事項
- 用量:作為藥材使用時,應遵醫囑,不可過量。
- 禁忌:孕婦及哺乳期婦女慎用,過敏體質者應先做皮膚測試。
通過以上介紹,可以看出白芷不僅在傳統醫學中有廣泛的應用,現代研究也證實了其多種藥理作用,是一種值得進一步研究和開發的天然資源。
品名:白芷種子
高度:50~100cm
特點:生長快,抗性好,產量高。
種植量:3~4kg/畝
種植期:春秋/視地區
適播地:排水通暢,光照充足,不挑土壤。
供應規格:全新種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