半邊蓮與半枝蓮在古代文獻中的記載主要散見于本草學、植物志等文獻中,這些記載不僅反映了古人對這兩種植物的認識和利用,還蘊含了豐富的文化內涵。
-
《本草綱目》記載:明代李時珍所著《本草綱目》中對半邊蓮(學名:Lobelia chinensis)和半枝蓮(學名:Scutellaria barbata)均有詳細描述。書中提到,半邊蓮味甘、淡,性平,無毒,具有清熱解毒、利水消腫之效;而半枝蓮則味苦、辛,性寒,能清熱燥濕、解毒散結。兩藥皆可用于治療瘡瘍腫痛、蛇蟲咬傷等癥。《本草綱目》還記錄了它們在民間作為食用野菜的歷史,顯示出古人對自然界的深刻理解和利用智慧。
-
《神農本草經》記載:此書為我國最早的藥物學專著之一,雖然沒有直接提及“半邊蓮”或“半枝蓮”的名稱,但根據其形態特征及功效描述,可以推測書中所指的某些草藥可能即為此二種植物。如《神農本草經》中描述了一種名為“龍膽”的草本植物,其性味與功效與現代認識中的半枝蓮頗為相似,均強調其清肝火、利膽汁的作用。
-
其他古籍中的零星記載:除了上述兩部重要著作外,歷代醫家和文人學者在自己的筆記、游記等作品中也偶爾會涉及到這兩種植物。在宋代范成大的《桂海虞衡志》中有提到“半邊蓮”作為觀賞植物栽培的情況;清代吳其濬編撰的《植物名實圖考》中,則收錄了關于“半枝蓮”的圖文資料,進一步豐富了我們對其形態特征的認知。
-
文化意義:在中國傳統文化中,許多草木花卉都被賦予了特定的文化象征意義。半邊蓮因其花朵形狀獨特,常被比喻為“并蒂蓮”,寓意夫妻恩愛、家庭和睦;而半枝蓮則因其頑強的生命力和清雅的姿態,被視為高潔品格的象征。這種將自然之美與人文精神相結合的現象,充分體現了中國古代文化的博大精深。
半邊蓮與半枝蓮不僅在醫藥領域有著重要的應用價值,同時也承載著深厚的文化底蘊,是研究中國傳統文化不可或缺的一部分。
品名:半枝蓮種子
高度:20~40cm
特點:好種好養,花量大,抗性好。
種植量:1~1.5kg/畝
種植期:春夏/視地區
適播地:排水通暢,光照充足,不挑土壤。
供應規格:種子/杯苗